如何看待出国留学,不要病急乱投医 |
今天,出国留学愈发普遍,但对于留学,不少有留学计划的家庭仍然充满困惑与误解。留学工作者肖堰曾深入走访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参赞、国外名校招生官、留学生等,完成《留学十问——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一书,从教育、文化、心理、大数据等领域寻找答案。她的研究和经验,值得参考。当今,“孩子出去了吗?”已经像“你吃了吗?”一样成为适龄家长们见面问候语,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为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出国留学发愁和焦虑。这些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有的是一头雾水,有的是病急乱投医,有的则认为国内遇到问题都可以“一送了之”。另一方面,刚刚脱离了家长精心庇护的羽翼,就要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经历风雨的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心理的指导和支持。
恰当看待出国留学作为一名低龄留学生的家长,我也经历过诸多困惑。虽然拥有着丰富的国外教育信息,但是在女儿真正面临是否出国读中学做小留学生时,我还是特别谨慎。为此,我和女儿坐在一起,让女儿列出出国留学和不出国的理由,然后发现“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女儿自己也想留学。可见,一定不能被裹挟,然后跟风去留学。没有一个教育体制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家长应该想明白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还要充分了解孩子是否具备出国留学的条件。并不是在国内各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孩子到国外就一定可以脱胎换骨,而且国外通常考核标准更加多元,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原教育参赞薛浣白表示,她不论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回国后,都会遇到不少家长的一种认知误区:“既然国内升学压力大,就通过把孩子送出国门而解救他们出苦海。在这些家长看来,似乎出钱把孩子送出国门学习,就解决了孩子学习的所有问题,自己也可以彻底卸下家长的负担了。”而现实告诉我们,出国学习,特别是开始阶段,问题、困难会接连出现,考验才刚刚开始。还有不少家长因为斥巨资送孩子留学而增加了对孩子的期待,但缺乏不一定能够上顶级学校的风险意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有过高的期待,这和因为孩子学习不好送出国一样是不恰当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那些能走进美国顶尖大学的留学生比例,实际上的概率不足1%,并且是尖子生里的1%。出国留学,人们更容易想到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争取更好的前途”“未来更好的工作和收入”等功利性的东西。而出国留学带来的一些非功利性的变化,如“开阔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学会自由选择”“学会自我照料”“过简朴生活”“自己为自己负责”“寻找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等比前者更重要的东西,却常常被人们放在了第二位。